利用区块链技术构建青少年上网管理平台

信息时报讯(记者 陈绵钦)全国两会召开在即,3月1日,全国政协委员、广州市政协副主席、民革广州市委会主委于欣伟接受记者采访。今年,她拟向大会提交《借助区块链加强网络游戏监管,助力青少年形成良好网络行为》和《关于借助区块链优化扶贫资产管理的建议》等多个提案。她在提案中建议,可以利用区块链具有的不可篡改、可溯源、分布式等特性,实现对网络游戏服务提供商是否按照《未成年人保护法》要求落实实名认证、时间管理、消费管理等有关规定对未成年人上网行为实现监管,切实有效助力青少年形成良好的网络行为习惯,减少网络游戏对青少年的毒害。

区块链+网络游戏监管

于欣伟表示,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保护法》将于2021年6月1日起正式施行,其中设立了专门章节对青少年的网络行为进行明确要求,例如,要求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诱导其沉迷的产品和服务。网络游戏服务提供者应当要求未成年人使用其服务设置进行实名认证、时间管理、权限管理、消费管理等功能,意义十分重大。法律法规如何真正落地,发挥其应有效果,既需要政府各部门的强力推进和监督落实,也需要有效管用的技术手段提供保障和支持。而近年来,快速发展的区块链技术为解决这一棘手问题提供了可行性。

于欣伟建议,中宣部会同网信、文化和旅游等部门,出台包括基于区块链对网络游戏的具体政策和监管内容,网络游戏需要提供的数据类型,基于区块链技术监管的技术标准等;文化和旅游部门建立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各类游戏软件管理平台,通过区块链不可篡改和可溯源机制实现对游戏软件是否按法律要求落实对未成年人游戏实名登记、时间管理、虚拟货币消费等重点环节进行监管。基于区块链不可篡改技术,文化和旅游部门对游戏开发者在游戏发布事前、事中和事后进行全程管理,实现对游戏开发的合规性全程监督。网信部门通过区块链技术构建青少年网络游戏行为追踪预警平台。当上网游戏累计时长或者频率超出设定阈值,平台可以将预警信息发给家长进行提醒和监督,帮助青少年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区块链+扶贫资产管理

于欣伟表示,她在调研和与高校相关专家的交流中了解到,目前,区块链技术已被广泛应用到多个领域。区块链技术提供了一种在不可信网络中进行信息于价值传递交换的可信通道,是构建数字社会信任基石的底层技术,具有天然的不可篡改、可追溯特性。基于区块链技术也可以将扶贫资产管理的各个环节,包括开始环节、中间环节和结束环节等信息上链,实现对扶贫资产的使用进行监督,实现对帮扶对象和资金的全程监管,使监管过程透明化、智能化。

因此,于欣伟建议,国家乡村振兴局牵头,会同财政、审计、纪检监察等部门,研究出台基于区块链技术进行扶贫资产管理的具体政策、技术标准和监管内容。例如,在扶贫资产权属管理方面,可基于区块链技术对各方负责的资产进行确权,确保确权数据在区块链上进行安全保存,保障确权数据的真实性和原始性;借助区块链技术完善扶贫资产管护和考评制度,鼓励资产的管理方、监管方在区块链平台上记录信息。同时,建议成立扶贫区块链实验室,依托国内区块链领域优势高校进行建设,统筹开展自主可控的扶贫区块链技术攻关、系统研发、应用实践,打造面向全国、高效、公平、透明、易监管的扶贫资产区块链平台。可以对部分地区进行先行先试,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区块链扶贫技术体系。

此外,于欣伟建议,要建立基于区块链的多中心化扶贫资产登记模式,对扶贫资产的涉及方按利益划分群体,依据区块链的多中心化特点,让监管部门和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相互制衡,在资产状况发生变化时,确保扶贫资产的产权、责任、利益的清晰化。

点赞